新闻动态Position

你的位置:ky体育知乎 > 新闻动态 > 1991年老红军聚会,80岁开国上将堵在门口,被问后说道:我不敢坐

1991年老红军聚会,80岁开国上将堵在门口,被问后说道:我不敢坐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17

1991年刚开春,冬天的积雪慢慢融化,温暖的春风取代了刺骨的寒冷。

春暖花开之际,中央组织部组织了一场盛大的老红军联谊会。

当年英姿勃发的红军老战士,如今已是满头白发。有些人腿脚不便,需要工作人员搀扶,或是坐着轮椅,才能来到活动现场。

尽管与会者都已上了年纪,但个个都神采奕奕,笑容满面。老朋友们相见格外热络,你一言我一语,聊着过去那些难忘的往事。

就在大家纷纷坐下,活动马上要开始的时候,一位挂着三颗金星肩章、年过八十的老人依然站在门口没有进来。

他微微驼着背,却依然努力挺直身子,站得笔直,双眼紧紧盯着门外长长的过道。

旁边的助手一看这情况,立刻凑过来,压低声音劝道:“杨将军,您身子骨要紧,先坐着歇会儿吧。”

这位老人就是新中国首批授衔的杨得志上将,因为年纪大了,他已经主动卸任了所有领导岗位。

组织上考虑到杨得志将军立下的卓越功勋,最终还是授予了他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职务。

杨得志听完助理的话,轻轻哼了一下:“老师长都没来,我哪好意思先坐?还是站着等吧。”

在那次聚会上,论资历,杨得志无疑是在场老红军里最有分量的。

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,能让他在门口恭敬等候,连坐都不敢坐?

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

杨得志提到的那位“老领导”,其实就是李聚奎。

李聚奎出生在湖南安化县,年纪轻轻就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。

家里条件不好,年纪轻轻就得想办法挣钱帮衬家里。

因为他年纪小,力气不够,干不了太累的活儿,只能在地主家帮忙割草喂牛、砍柴洗衣服,所以挣到的钱特别少。

地主老财们又剥削又欺负,能混个肚儿圆就算不错了。

童年的这些不公平经历,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点燃了一把炽热的火。

小时候的李聚奎心里默默下定决心,总有一天要混出个名堂来,再也不让别人瞧不起,还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。

1926年秋天刚到,李聚奎正好22岁,他的生活开始有了新的希望。

当时,国民革命军第8军正在安化县扩充兵力。他们在城里到处张贴告示和标语,向老百姓传播革命理念。

这个决定就像一把火,点燃了李聚奎心中的激情。尽管家人极力劝阻,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踏上了从军之路。

没过多久,他就被分配到第8军的工兵部队,随着主力军一起向北方进军。

在战火的洗礼下,那个青涩的少年逐渐成长,最终蜕变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。他的脸庞刻满了岁月的痕迹,眼神中透露出无比的坚定,胸膛里燃烧着炽热的激情。

就在李聚奎摩拳擦掌,准备和同志们一起迎接革命成功的时候,国民党反动派在蒋介石和汪精卫的指挥下突然翻脸,发动了反革命行动,开始疯狂杀害共产党人和支持民主的人士。

尽管革命形势变得艰难,李聚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,毫不退缩。

1928年7月,他跟着彭德怀一起参加了平江起义,在第一次参加党组织小组会议时,他坚定有力地说了这些话。

我这一生坚决跟随党的步伐,党指向哪里,我就奔向哪里,党安排什么任务,我就全力以赴完成!

没过多久,李聚奎就上了井冈山。他打仗特别有一套,很快就当上了红一师的师长。

正是从那一刻起,他们之间建立起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。

1933年秋天,不甘失败的蒋介石再次调动了50万大军,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。

面对敌人猛烈的进攻,李聚奎没有丝毫退缩。他的任务是在三甲嶂区域进行防守,阻挡敌军继续推进。

当时红一师的主力都在前线作战,李聚奎手里能用的部队只剩第1团。他二话不说,立刻带着团长杨得志和全团2000多名战士,马不停蹄地赶往福建建宁西北方向的三甲嶂。

一到地方,李聚奎立刻观察周围环境,迅速安排兵力部署。他命令杨得志带领三个营分别占据三个关键高地,做好埋伏,耐心等候敌军现身。

傍晚时候,陈诚手下的三个师也赶到了三甲嶂。

在飞机轰炸和炮火支援下,他们向这三座山头发起了猛烈的攻击。

不管敌军如何绞尽脑汁、使出各种招数,却始终无法撼动红军战士们构筑的坚固防线。

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交火,到了第二天傍晚,敌人已经筋疲力尽,最后只能狼狈地逃离战场。

在三甲嶂战役中,李聚奎和杨得志仅率领一个团的战士,就成功击溃了敌方三个师的兵力。这一仗不仅大大提升了红军的声望,也让这两位将军的名号在敌军中传开,令他们一听就心生畏惧。
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,李聚奎受命于中央军委,指挥红一师从后防部队转变为前进的尖兵。

队伍抵达大渡河边时,看着汹涌的河水,大家心里都忍不住打了个寒颤。

河面上波涛汹涌,一个接一个的巨大浪头扑面而来。战士们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一时间都慌了神,谁也想不出好办法。

他们要应付的远不止这条河那么简单。

河对面,敌军早就建好了防守阵地,搞不好现在那些黑乎乎的枪管正对着我们这边呢。

面对这些让人头疼的困难,李聚奎一点儿都不害怕,反而迎难而上。

他先是在河边悬崖边仔细观察了一会儿,然后回到临时指挥帐篷,皱着眉头认真研究眼前的地图。

过了好一会儿,他突然从座位上弹起来,对着门口大声嚷嚷:“杨得志人呢?杨得志跑哪儿去了?”

话音未落,就听到有人应声答道:“师长,我在这儿呢”。

还没等李聚奎反应过来,一个人影就冲了进来,他仔细一瞧,原来是杨得志。

情况十分危急,李聚奎二话不说,立刻发出指令。

“你带上队伍,先攻下安顺场,然后强行渡河到对岸,能完成任务吗?”

杨得志毫不犹豫地回应:“放心,一定办妥!”

红一师在长征中一直担任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。

在这场大渡河战役中,一团被派去打头阵,成为整个先头部队的排头兵,面临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。

为确保任务顺利完成,杨得志一回到驻地,马上把各连、排、班的负责人叫到一起开了个会。他在会上提出,要大家推选大约20名战士,组成一支突击队,作为先锋部队率先渡河作战。

名单很快就定了下来,一共17个人。

熊尚林、罗会明、刘长发、张克表、张桂成、萧汉尧、王华亭、廖洪山、赖秋发、曾先吉、郭世苍、张成球、萧桂兰、朱祥云、谢良明、丁流民、陈万清。

每位突击队员都全副武装,身上带着一把大刀、一支长枪、一把短枪,还有五六个手雷。

会议一散场,这17位勇士就跳上了木船,奋力划向对岸。

对方很快察觉到红军的行动,事先埋伏好的机枪手立刻对着河面猛烈开火,想用火力威慑阻止他们前进。

熊尚林带领的敢死队员们早已豁出性命,使出浑身力气奋力划船。

守在岸边的红一师大部队同样忙碌起来。按照李聚奎的部署,他们挑选出的枪法精准的战士们纷纷开火,用密集的子弹压制着对面的敌军。

熊尚林他们费了不少劲儿,总算成功渡过了那条河。

为了不暴露行踪,他们挥舞着长刀猛攻,成功拿下了对方的堡垒。

摆脱了敌军的阻挠,红一师的战士们顺利完成了大渡河的跨越。

1936年10月,在红一、红二、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合后,中央军委着手实施宁夏战役,将准备渡过黄河的部队统一命名为“西路军”。

马步芳和马鸿逵等军阀在宁夏、甘肃一带根基深厚,西路军虽顽强抵抗数月,但终究寡不敌众,损失极为惨重。

身受重伤的李聚奎,凭借内心坚定的信念,穿越广袤的戈壁滩,翻越白雪覆盖的高山,经过重重考验,最终成功与大部队汇合。

当李聚奎亲眼看到毛主席时,他心头一紧,眼泪不受控制地哗哗往下掉。

毛主席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,温和地说:“你虽然输了,但依然值得尊敬!”

双方力量对比太悬殊,能平安归来已经很不容易,李聚奎完全配得上“虽败犹荣”这个评价。

正是由于这次经历,杨得志对这位老领导打心底里充满了敬佩之情。

全面抗战打响后,李聚奎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6旅的参谋长,与此同时,杨得志调任115师,出任685团团长一职。

在解放战争期间,李聚奎被调往东北负责指挥战斗,而杨得志则坚守在华北地区继续领导作战。

尽管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忙碌,但心里始终惦记着对方,于是坚持通过写信保持联系。

1955年9月27日,新中国首次举办授衔典礼,荣获上将军衔的杨得志忍不住踮起脚,在怀仁堂里四处打量。

他四处张望,想找到李聚奎,可找了半天也没见着人影。

仪式一完,杨得志听人说起,李聚奎根本没去怀仁堂。

早在1955年7月初,也就是两个多月前,我国正式组建了石油工业部。

周恩来总理提名李聚奎出任部长职务。

建国初期评定军衔时,中央定下一条规矩:凡是已经调往地方担任行政职务的干部,一律不授予军衔。

正因为这个原因,李聚奎错过了这次授衔的机会。

了解完事情的经过,杨得志心里百感交集。

那晚,他找人要到了石油工业部的电话,拨通后自报家门,让接线员帮忙转接李聚奎部长。

李聚奎接到电话时,杨得志声音哽咽,忍不住为他感到委屈。

李聚奎微微一笑,语气平和地说道:“大家都在为新中国做贡献,军衔这种头衔其实没那么重要。”

李聚奎并不在意自己当多大的官、有什么样的头衔,也不看重职位高低。他心里真正惦记的,是能不能为国家、为老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好事。

幸运的是,组织一直记着他,在那段日子里,毛主席也经常惦记他。

1958年刚开年,克拉玛依油田就已经正式投入生产了。与此同时,松辽地区、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石油勘探机构也一个接一个地成立了。

毛主席这时转过头来,向周总理打听:“李聚奎现在还在忙石油方面的工作吗?”

看到对方表示同意,他想了想,接着说:“现在石油这块已经稳定了,不如让他回到部队去。”

在军队生活了大半辈子,早就习惯了那里的日子,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家,时间一长不在那儿,心里头还真有点想念。

根据毛主席的提议,李聚奎重新回到军队工作,被任命为总后勤部的政委,同时授予他开国上将的军衔。

听到这个喜讯,杨得志眼眶一下子湿润了,他立刻拨通了电话送上祝福。

1991年开春,中央组织部决定组织一次老红军们的集体活动。

大厅里挤满了人,可80岁的杨得志却一直站在门口,怎么也不肯进去坐下。

当助理过来劝他的时候,他才把原因讲了出来。

师长还没来,我怎么能先坐呢?还是继续站着等吧。

尽管杨得志和李聚奎同为开国上将,但在杨得志眼里,李聚奎始终都是他的领导与导师。

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,要不是老领导指挥得当,我可能根本没法取得这么大的成绩。

杨得志对李聚奎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。

大约十几分钟过去,李聚奎终于出现在会场门口,他走得很慢,脚步不稳,旁边有工作人员扶着他一步步往里走。

看着对方步履艰难的样子,杨得志忍不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

他赶紧走上前,一把抓住李聚奎的手,声音轻柔地叫了声:“老领导……”

李聚奎那瘦弱弯曲的身体猛地颤抖了一下,像是被这声呼喊触动了。

他慢慢扫视着,看了好一会儿,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。

这两位共和国元勋之间,有着难以割舍的战斗友谊。

当时,李聚奎将军已经87岁高龄,而相对年轻的杨得志将军也到了80岁的年纪。

时光飞逝,这次见面很可能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了,所以双方都格外珍惜。

正因为这样,他们的手才会越握越紧,散场时才走得那么慢,就为了能多待一会儿,哪怕只是一小会儿。

1994年10月25日,著名将领杨得志在北京因病去世,享年83岁。

1995年6月25日,李聚奎将军离开了人世,终年91岁。

愿两位老将军在天之灵,将这份深厚的情谊永远传承下去。



Powered by ky体育知乎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TOP